〔自学时数〕4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流泪证、疳疾上目、侧目斜视、突起睛高的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及辨治。
2.掌握麻毒败目、目痒证的辨治。
3.了解疳疾上目的调护。
4.熟悉初生儿目肿不开证的处理。
5.了解经行目痛、逆经目赤、妊娠目病、产后目病的辨治规律
。
6.了解目痒对眼病诊断、预后的意义。
本章所述,系不能按五轮及外伤归类的眼病,以及某些全身性
疾病引起的眼症。
本章疾患的辨证论治,大多无法运用五轮八廓学说。如流泪证
、侧目斜视、突起睛高、目痒等,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
方法,结合审证求因予以施治;至于麻毒攻目、疳疾上目、初
生儿目病、妇人经胎产期目病等,则须主要参考犯目邪气的性
质,结合病变侵犯的轮位和全身证候,予以辨证论治。
流泪证
流泪证是指非情志因素而以时时流泪为主症的病证。《素问·解
精微论》早有“冲风泣下而不止”、“见风则泣下”的记载,《诸
病源候论》称为“目风泪出”及“目泪出不止”,《银海精微》有“
迎风洒泪”及“充风泪出”的论述,并提出了冷泪与热泪的概念。
《证治准绳》和《审视瑶函》论及流泪证时,有“迎风冷泪”、“
无时冷泪”、“迎风热泪”、“无时流泪”之分。此后流泪证的辨证
论治日渐入微。
流泪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以病情而论,可有迎风流泪和无
时泪下之分;以病性而论,可有冷泪和热泪之别。迎风流泪遇
风即泪出汪汪,无风则止;无时泪下则无风亦经常泪出;冷泪
之泪水清冷稀薄;热泪之泪水无冷感,自觉胶粘不适,或微有
热感。
流泪证的诊断,须以目无红赤、翳障、肿痛为依据,且必以流
泪为主证。《审视瑶函》论及“迎风热泪”时云:“有别证及风气
者非也。”论及“无时热泪”时云:“若有别病而热泪出者,乃火
激动其水,非此病之比。”说明其他眼病伴发的流泪,如暴风客
热、黑睛生翳、胞肿如桃、倒睫拳毛等外障眼病导致的热泪滚
滚而下,决不可诊为“流泪证”。
〔病因病机〕
冷泪的病机偏于虚寒,或因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遇风则邪引
冷泪而出;或因气血两亏,肝肾不足,不能约束其液而致冷泪
常流。
热泪的病机偏于虚热,多因肝肾液亏,虚火上浮,兼受风邪则
热泪频流;或因虚火过甚,内迫其液,则致热泪不时常流。
另外,椒疮等眼疾之邪毒侵及泪窍,或年老体弱,睑肤松弛,
导致排泪窍道阻塞或泪道不在其位,泪液不得下渗亦可变生本
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流泪证初起,多为遇风则眼泪汪汪,春夏减轻或暂愈,秋冬复
发或加剧,室内可轻,户外则加重,年久则不分春夏秋冬,不
论室内户外,时时泪水长流。临床应先分迎风流泪与无时泪下
,以辨证情之轻重,治疗之难易。一般前者多为窍虚而招邪,
属轻证而易治,后者多为脏腑自虚,证重而治疗较难。现代临
床,更可用冲洗泪道法辅助检査,前者多泪道畅通或狭窄,后
者多狭窄或阻塞。其后,更宜辨别泪之冷热,而作为论治之重
要依据。冷泪之患眼多无赤烂肿痛,但遇风则冷泪自出,无风
即止,或不论有风无风,冷泪时下,迎风更甚,泪液清稀有凉
感;热泪之泪液粘浊无凉感,或稍有温热之感,并可伴脸弦粘
湿,咽干口燥,颧红盗汗,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
虚热症状。注意热泪并非可至热泪如汤的程度,若如此则每有
红肿,焮痛、羞明等候,从眼部表现不难诊断为相应的外障疾
患,不可诊为热泪证,临证不难鉴别。
(二)论治要点
流泪证的辨证论治时,首先要分清冷泪热泪。冷泪多虚寒,治
宜温补;热泪多邪热或虚火,治宜清热散风或滋阴降火。内外
合治则收效更佳。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血不足,外感风邪:
证候:患眼不红不痛,迎风冷泪,可兼见面色少华,头晕目眩
,脉细。
治法:补养肝血,兼祛风邪。
方例:止泪补肝散〔37〕。
(2)气血不足,收摄失司:
证候:患眼不红不痛,泪下频频,泪水清冷稀薄,常见面色苍
白,神疲体倦,健忘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方例:八珍汤〔13〕、河间当归汤〔141〕。
(3)肝肾两虚,约束无权:
证候:眼泪常流,拭之又生,清冷而稀薄,兼头晕耳鸣,腰膝
酸软,脉细弱。
治法:养肝益肾,固摄敛泪。
方例:左归饮〔53〕或菊睛丸〔218〕。
(4)肝经郁热,外招风邪:
证候:迎风泪下,泪液粘浊有热感,兼见咽干口燥,心烦失眠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平肝,佐以祛风。
方例:羚羊角散〔206〕。
(5)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证候:频频泪下,泪液有血感,兼见视瞻皆渺,头晕耳鸣,颧
红盗汗、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丸〔148〕。
1.外治:如排泪窍道高度狭窄或阻塞者,可施行泪道探插术。
仍不通者,可根据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2.针灸疗法:不论冷泪、热泪,都可结合针灸疗法,收效更快
。实证宜泻,虚证易补。泪窍未受阻而流泪者,用针刺治疗效
果更佳。可取合谷、睛明、攒竹、承泣等穴。虚证并可兼灸肝
俞。
(四)临证权变
流泪证的发生常兼正虚而泪液不摄,故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
上,均可配伍山茱萸、五味子、白芍药等酸敛之品。初起特别
是冬日泪多,兼有畏寒、肢冷、苔白腻者,可酌加桂枝、细辛
以温经祛寒。肝肾不足若兼肾阳不足之症状,可加巴戟天、肉
苁蓉、桑螵蛸等,以加强补阳作用。若因无时泪流等,拭之频
繁,致睑肤湿烂者,可在上述方药中酌加苍术、苡米以健脾祛
湿。
〔调护〕
1.对患有流泪证的患者,应避免过度揉擦,以免引起睫毛拳倒
或睑肤湿烂。
2.饮食忌辛辣肥腻。
3.勿劳心竭视及悲泣太过,以免再伤阴精加重病情。
〔应用例案〕
郑XX,男,64岁。1971年11月8日初诊:双目流泪不止3月余,
近来因天气转冷,流泪更重,且兼食少便溏,四肢乏力等症。
检査,二目下胞微浮,皮宽,眩不附睛,泪窍外翻,明而可见
。此为脾虚气弱不能统摄所致的皮宽弦弛,泪窍外翻,不能吮
收泪液而成的流泪证。治以加味补中益气汤(炙黄芪、当归、
炒白术、力参、陈皮、炙甘草、白芍、升麻、柴胡、生姜、大
枣),服3剂。11月11日复诊:便溏已止,饮食稍增,胞浮稍轻
,但仍流泪,又服上药33剂。12月18日三诊:流泪已愈,不必
再服药,嘱其多食米饭,忌食生冷。(录自《张皆春眼科证治
》)
麻毒攻目
麻疹恢复期,疹点已退,而反见眼红转甚,肿痛眵多者,称为
麻毒攻目,为麻疹毒邪蕴结上攻于目所致。
〔病因病机〕
麻疹本为感受麻毒而发,若在病中护理失当,如居室阳光太强
,不能安静休息,或风烟袭目,或恣食辛辣香燥之物,以致麻
疹虽退而热毒遗留,上攻清窍引发本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一般可采用五轮辨证,结合全身症状,以判断麻毒侵犯的
脏腑及正邪盛衰的情况。麻疹初期,眼泪潴留,目内含泪汪汪
,白睛微红,属麻疹病的一般见证。若在恢复期疹点已没,反
见双眼白睛红赤不退,羞明流泪,为麻毒困留肺经;若目赤弦
烂,胞肿如桃,泪热眵稠,为肺胃热毒壅盛;若目赤肿痛,眵
多粘结,且伴黑睛翳膜,为麻毒侵肝。如能于麻毒攻目的早期
积极合理治疗,则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或调护不当,病情
可恶化而变生蟹睛、旋螺尖起、瞳神紧小、肝虚雀目等,严重
者可致目珠萎陷而失明。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诸种证型之中,以邪犯风轮
引起的黑睛生翳,影响视力者最多。若仅邪犯白睛或胞睑,证
情虽重而预后较好。但对后者应积极治疗,以免邪犯黑睛。另
外,加强眼部护理,注意常用生理盐水清洁眼部,除去眼眵,
伴瞳神紧小则予散瞳,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毒邪蕴肺:
证候:麻疹恢复期疹点已没,两眼白睛红赤不退,羞明流泪等
。
治法:清肺泻热。
方例:泻白散〔132〕。
(2)肺胃火盛:
证候:胞肿难睁,泪热眵稠,白睛红赤,身热不适,咳嗽气促
,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脉数。
治法:疏解肺热,清胃泻火。
方例:羌菊散〔110〕
。
(3)毒邪侵肝:
证候:目赤肿痛,眵多粘结,黑睛生翳溃烂,或兼黄仁肿胀而
瞳神紧小,舌红少津,脉洪而数。
治法:清热解毒,退翳明目。
方例:黑睛生翳用谷精草汤〔111〕,兼有瞳神紧小用羚羊角
散
〔206〕。
2.外治:
(1)石燕丹〔51〕
或犀黄散〔241〕点眼,以清热解毒,退
翳明目。
(2)兼瞳神紧小者,必须及时处理,可用1%阿托品眼水滴眼
,一日三次。
(四)临证权变
麻疹初透,眼睛微红多泪,为麻疹的一般见证,不须特殊治疗
,可加强护理,注意眼部卫生,即可预防本病发生。对邪毒蕴
肺而白睛红赤不退者,用泻白散清泄肺热的同时,还应选用荆
芥、桑叶、薄荷、牛蒡子等疏散余邪。对肺胃火盛者,羌菊散
中之大黄可泻热解毒、活血消瘀,但应在兼有大便干结的情况
下应用,且勿久用,应中病即止。方中还可选加二花、公英、
黄芩、知母等清热解毒之品。对邪毒侵肝而黑睛生翳者,除用
谷精草汤或羚羊角散清肝、平肝以退翳之外,望月砂、秦皮、
绿豆衣、蝉蜕等退翳药均可选用。麻疹后期,如因精血耗损而
致夜盲、或兼干涩频眨,白睛枯皱而无光泽,黑睛晦雾混浊等
证者,可参考肝虚雀目、疳疾上目等辨证论治。至于逆留黑睛
宿翳,又须按宿翳处理。
〔调护〕
1.宜安期休息,室内空气要新鲜,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照射
眼部。
2.在麻疹初期,常以淡盐水洗眼,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3.宜食清淡、富有营养的饮食,勿食辛辣肥腻,但不能无原则
的忌口,以免致肝血不足而变生疳眼证。
疳疾上目
疳疾上目,是继发于小儿疳积,以先发眼珠干燥,继则黑睛混
浊不清,甚至糜烂破损为特征的眼病。本病名见于《中医眼科
学讲义》(1964年),《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小儿疳眼
”,《原机启微》称为“深疳为害之病”,俗称“疳毒眼”。如不及
早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羸,脾
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脾
病及肝,肝血虚少,目窍失养,或兼阴血不足,内生燥热,上
攻于目,遂发本病。此外,无原则的忌口,或寄生虫病等消耗
性疾病也可能继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多双眼发病,初起眼部症状较轻,多见夜盲,眼珠干涩羞
明,频频眨眼,继之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外膜可出现
多个环绕黑睛的皱折圈(图41—1),日久则眼珠不转亦有此圈
存在,呈“”状,最后则在睑裂部的白睛上出现顶端朝向
两眦的三角形干燥斑,呈银灰色,不为神水润泽。黑睛亦失去
光泽,枯晦混浊,呈毛玻璃样,甚则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
胶冻样混浊,以至糜烂溃陷(图41—2),合并黄液上冲等症。
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生蟹睛
、旋螺尖起、眼珠枯萎等恶候。
全身症状,初起常见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不喜抬
头,并见挦眉、咬甲、揉鼻、烦躁不宁。后期腹大如膨,青筋
暴露,频频泄泻,食欲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则
病属危重,除可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
疳疾上目多属虚损证候。临床遇之,除应对眼部表现仔细审察
外,主要还应根据疳积的全身证候予以辨正。如仅见白睛干涩
,频频眨目,面黄体瘦,食少腹胀者属肝脾亏虚;久泻引起的
疳积,其疳毒上目者,多属脾虚挟湿;疳眼而泻,完谷不化,
面色苍白,且兼肢厥脉微者,又为中焦虚寒;疳眼证见黑睛生
翳或糜烂,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者,则属脾虚肝热。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腑虚损,清阳不开,目窍失养,或
兼肝经邪热上攻而致。所以补脾消疳、升举清阳、退翳明目是
本病的主要治法,其中又以补脾消疳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补
脾消疳的基础上,对兼有肝热者,应兼以清肝之法。疳疾若为
虫积引起,又须先施杀虫消疳法,而后调理脾胃,升举清阳。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脾亏虚:
证候:小儿食少腹胀,而黄肌瘦,白睛干涩,频频眨眼,或兼
夜盲。
治法:健脾消积,养肝明目。
方例:八珍汤〔13〕、决明灵砂散血〔84〕。
(2)脾虚肝热:
证候: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黑睛生翳或糜烂。此
证或属虫积成疳,疳疾攻眼而致。
治法:健脾清肝或兼杀虫消疳。
方例:抑肝扶脾汤〔114〕
。虫积导致者用肥儿丸〔147〕
。
(3)脾虚挟湿:
证候: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
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
治法:健脾益气消疳。
方例:参苓白术散〔150〕。
(4)中焦虚寒:
证候:面色苍白,大便频泄,完谷不化,肢厥脉微,黑睛糜烂
或破损,形成蟹睛。
治法: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方例:附子理中汤〔129〕。
如果在黑睛病变的同时,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泄不止,口
干声哑,手足浮肿,当以挽救生命为要,按儿科疳积之重危证
论治。
2.外治:
(1)黑睛混浊糜烂或黄液上冲时,用清热解毒眼药水及扩瞳药
滴眼。
(2)可用紫金膏〔238〕涂眼,以濡养眼珠,并有防轮穿破
的作用。
3.针灸疗法:针刺四缝,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
等。
(四)临证权变
疳疾的发生,或因积滞而损伤脾胃,或因脾胃虚损而食物停滞
,每多兼有积滞之证,所以,对本病初起属于肝脾亏虚者,在
应用决明灵砂散或八珍汤的同时,应酌加山楂、麦芽、神曲、
鸡内金、陈皮等消积导滞药。或以消导为主治疗;初期过后,
则须消补并行,最后以补脾健运以收功。如身体衰弱,必须以
补益为主,稍佐消导之品,否则克伐太过,损伤元气,于病不
利。参苓白术散所治证候为脾虚而水湿不运者,若兼见声音嘶
哑,黑睛生翳,眵泪如糊,或如脓状,则为湿邪郁而化热,应
加胡黄连以清热燥湿,或改用茯苓泻湿汤〔173〕治疗。
〔简便验方〕
1.鲜猪肝60克剖开,夹苍术末10克,以线扎定,入米汤内煮熟
,然后将药肝连汤分次服用。每日一剂。年幼小者酌情减量。
2.捏脊疗法:以两手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位,向大椎穴推进。
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甚至大椎
,作为一次,如此连续6次,在推捏第5、6次时,每次以拇指
在腰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约4〜5下,捏完后,再以两拇指从命
门向肾俞左右推压2〜3下。此疗法有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疏
通经络的作用。
〔调护〕
1.患儿饮食应多进营养丰富的鱼、蛋、乳、肝类食品及新鲜疏
菜,如胡萝卜、青菜等,以辅助治疗。
2.黑睛表面若已软化坏死者,应防止小儿用手揉擦眼部,医生
也应避免重力开睑,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应用例案〕
张XX,女,3岁,初诊于1953年1月15日。泄泻二日,津液大伤
,不能营养周身,上达空窍,是以体尪形瘦,双目黑白两睛干
燥,黑睛白晕如腐,相应黄液冲上,儿及瞳神,症询危笃,指
纹淡红,舌苔淡白,病久脾虚,关门不固,气去阳衰,寒从中
来,治宜温中。理中汤加茯苓、扁豆二剂(以后又连服二剂)
。
三诊:泄泻好转,目微能张,盖其黄液减退,白障则仍留恋,
病情根深蒂固,后果堪忧。原方加附子、山药,三剂。
四诊:利止,精神较旺,肤有华色,眼内干燥消失,黄液退去
,惟白障化而未尽,斑脂翳成,幸瞳神微露,光线保留几分。
身体消瘦,以后还当注意营养。五味异功散加杞子、七剂。(
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疳伤》“疳症皆因饮食失节,饥饱失调,以致腹大
面黄,重则伤命,轻则害目。患此勿治其目,竟治其疳,目病
自愈。切忌油麺炙煿等物。
按小儿疳眼,无论肥瘦,但见白珠先带黄兼白色皱起,后微红
生眵,怕亮不睁,上下眼睥频频劄动不定,黑珠上有白膜,成
如此样
圈,堆起白晕,晕内一黑一白,亦有肥瘦不同,疳眼无
疑也。但肥疳大便如豆腐渣糟粕相似,瘦疳大便小如栗硬结燥
,乃疳积入眼,攻致肝经,亦难治矣,小儿患疳眼声哑者,命
将终也。”
侧目斜视
侧目斜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特征的眼
病(图42)。病名见于《目科捷径》,《圣惠方》称为“眼偏视
”,《圣济总录》则称“目偏视”。《中医眼科学讲义》(1964年
版)称本病为“风牵偏视”,其实本病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非
独风邪所牵,所以本书不用该名。古医籍中,对突然偏斜且程
度较甚者,称为“神珠将反”(《证治准绳》);黑睛几乎不可
见,仅见白睛者又称“瞳神反背”(《证治准绳》);眼珠向下
偏斜,转动不灵者别称“坠睛”(《圣济总录》);眼珠向上偏
斜者,又称“目仰视”(《审视瑶函》);如小儿双眼目珠偏斜
于内眦侧者称为“小儿通睛”(《秘传眼科龙木论》)。其实均
属侧目斜视的范畴。若伴见口眼歪斜者,称为“口眼㖞斜”,与
单纯的侧目斜视是不同的(见后)。
图片
侧目斜视常伴视一为二症,需与视惑证的视一为二症相鉴别:
侧目斜视有明显的眼珠偏斜,不得诊为视一为二;视惑证的视
一为二症则外眼端好,唯一眼或双眼视一物为二形,且常伴视
物不真,视大为小,视正反斜,视直为曲等症。其视一为二若
单独出现,可诊为“视惑”,亦可迳诊为“视一为二”。
〔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卫外失固,或阴血亏少,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
中。
2.脾虚失运,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
3.肝肾阴亏,阳亢动风,挟痰上扰,阻滞经络。
4.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上述诸种因素皆可导致眼部受邪,一侧经络的气血运行不利,
使该侧眼带失养而弛缓不用,健侧眼带舒缩功能正常而反似拘
急,牵引眼珠偏向健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猝然发作,表现为单眼或双眼黑睛偏斜于眦侧,转动受限
,视一为二,或伴上胞下垂,目闭难睁之症。本病虽常由风邪
乘虚入中经络而发,但内风引动者亦不少见,且常与痰阻、气
滞、血瘀相关。由风邪侵袭经络而发者,常伴有恶寒、发热等
卫表症状;如兼肝血不足,则可伴有面色无华,头晕耳鸣等血
虚征象。除眼部症状外,若患者平素食少便溏,泛吐痰涎,舌
苔厚腻,脉沉弦或弦滑等,则属脾虚湿盛,复受风邪,风痰阻
络而致。若素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等肝肾阴虚之证,黑睛突
然偏斜不动,且伴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者,则为阴虚阳亢
而化风,挟痰上扰而致;若为中风后遗症的目珠偏视多属气虚
血滞而然。
(二)论治要点
本病以卫外不固、肝血不足、以致风邪中络,及脾虚湿盛、风
痰阻络最为多见。治疗当以祛除风邪为主要治法。并在祛风之
同时必须注意扶正,或兼补气,或兼养血,挟痰者又须配以化
痰药。
临床治疗本病还须分清内风与外风。属外风者,可选用疏风药
疏散风邪;属内风者,则当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选加僵蚕、
全虫、白附子、胆星等祛风通络之品。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卫外失固,风邪中络:
证候: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伴有恶寒发热,
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治法:疏风通络,扶正祛邪。
方例:小续命汤〔27〕。
(2)肝血不足,风中脉络:
证候:眼部症状具备,具有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舌淡脉细,
起病之初尚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治法:养血祛风。
方例:养血当归地黄汤〔155〕
。
(3)脾虚湿盛,风痰阻络
证候:眼证同前,素有纳呆食少,泛吐痰涎,或有便溏,舌苔
厚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祛风通络。
方例:六君子汤〔32〕合正容汤〔52〕。
(4)肝阳化风,挟痰上扰:
证候: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痠软等症,黑睛突然偏
斜不动,舌红苔黄,脉细弦或弦滑。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熄风。
方例:天麻钩藤饮〔38〕加胆星、僵蚕、全蝎、贝母之类。
(5)气虚血滞、络脉瘀阻:
证候:有中风病史,后遗目珠偏视,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或
肢体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质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例:补阳还五汤〔104〕。
2.针刺疗法:选用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
、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等穴。
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取1〜2穴。向左斜者刺右,向右
斜者刺左。
(四)临床权变
本病由卫外失固、风邪中络而致者,若系风寒可用小续命汤
〔27〕原方,或与牵正散〔169〕合用。若系风热为患当去方
中之姜、桂、附,酌加生石膏、秦艽、桑枝、薄荷之类,以辛
凉疏风,清热通络。侧目斜视兼见恶心、呕吐,步履不稳,头
昏不适,舌淡脉浮等风痰阻络之象,而脾虚之证不明显者,可
单用正容汤,或加川芎、赤芍、地龙以祛风除痰、通利脉络,
不必合用六君子汤;本病亦可继发于热病后期,多属阴津耗伤
而兼风痰阻滞,常伴口干欲饮,咽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等症,可选用沙参麦冬饮〔101〕
加秦艽、僵蚕、贝母、胆南
星、丝瓜络养阴祛风、化痰通络;头部或眼部外伤,亦可致气
血瘀滞,眼带失灵而偏视,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可用桃
红四物汤〔185〕加减治之。
〔应用例案〕
石XX,女,55岁。于1969年8月13日来诊。主诉15天前,因左
边偏头痛引起左眼上睑下垂,睛珠外斜,双眼视物复视,曾在
XX医院检查,诊断为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现在头痛剧,口不干
,胃纳尚可,二便正常。素有高血压病。
检查:右视力1.0,左0.7,左眼上睑下垂,用力睁眼仅离小缝,
眼珠外斜,内转明显受限,脉沉细。
诊断:左眼目偏视、睑废证。
据脉证,脉虽沉细,但头痛剧,属风邪较重,在治则上应舍脉
从证,法当健脾散风,疏通脉络。用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
银柴胡、黄芩、白术、枳壳、防风、前胡、薄荷、全蝎、桔梗
、勾藤、甘草),服六剂,并配合针刺疗法,头痛大减,上睑
下垂及睛珠外斜显著好转。但头晕心悸,腿胀乏力,又接上方
加生牡蛎9克,夏枯草15克,牛膝9克,远志9克,炒枣仁9克,
服七剂,头痛头晕均愈,眼睑睁合如常,眼珠转动自如,复视
完全消失。至此,嘱其依上方再服,以善其后。愈后观察两个
月,情况良好。(《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按:本例目偏视属风邪阻络,故拟疏风通络之法治之,佐以健
脾。羌活胜风汤加全蝎、钩藤,与小续命汤之方义相似。
附:口眼㖞斜
凡突然发病,口眼偏歪一侧者,均称口眼㖞斜。本证可单独发
生,也可为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历代眼科医籍有“风牵㖞偏
外障”、“风牵㖞僻”等称谓,名异而实同。大都因风中经络所致
。至于类中风引起的口眼㖞僻不遂,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口眼㖞斜常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失固,风中太阳、阳
明经络、经隧不利而致,或属太阳外中风邪,阳明内蓄痰浊,
风痰阻滞头面经络而发。亦有中老年人或因体虚,或因久病、
劳伤、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阳升风动,风阳挟痰,窜扰经络
而发者。头面一侧受邪,其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弛缓而不
用,健侧肌力如常,舒缩有力,于是口眼偏斜而偏向健侧。
本病起病突然,眼及口唇面颊同时歪向一侧,而对侧额纹消失
,眉毛下垂,无力耸眉皱额,下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露睛
流泪,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进食不便,汤水常从口角流出。
如果伴有半身不遂,或突然口眼歪斜而昏仆不省人事者,则属
内科的危重病候。
本病的治疗,当内治、外治与针灸疗法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内治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若属全身伴有恶寒
、发热、头痛、苔白、脉浮等症者,宜扶正祛邪,疏风通络,
宜用小续命汤〔27〕加减;若全身兼见发热恶风、口干咽痛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弦,又当用大秦艽汤〔20〕
加减,
以祛风清热,和血通络。猝发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
而不兼表证者,常属风邪入中太阳、阳明,挟痰阻滞头面经络
,可选用牵正散〔169〕或正容汤〔52〕加减,以祛风、化
痰、通络。若伴有食少纳呆,痰涎壅盛,苔腻脉滑等症者,证
属脾虚不运,风邪挟痰流窜经络,治宜健脾除湿、祛风豁痰通
络,可用六君子汤合正容汤加减治之。若素有头晕目眩,头痛
失眠,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甚至半身不遂,伴舌红苔黄
,脉象弦细等症,又属阴虚阳亢,风阳挟痰,窜扰经络,治宜
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可用镇肝息风汤〔25〕加黄芩、钩藤
、僵蚕、胆星、竹沥、川贝母等治之。
外治可用蓖麻子30克,冰片0.09克共捣为膏,冬日加干姜、附
子各3克。口眼㖞斜在左,以此膏敷其右;㖞斜在右,则敷其
左。或用鳝鱼血加冰片少许,外敷患部,敷法如上。
针刺可选用颊车、地仓、承泣、人迎、下关、上关、听会、瞳
子髎、阳白、牵正、合谷、内庭、太冲、完骨等穴。每次局部
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口眼歪向左者,针刺右侧;歪
向右者,针刺左侧;病久则可左右均刺。艾灸可选颊车、地仓
、承泣、听会、人迎等穴,口眼歪向左者灸右侧,歪向右者灸
左侧。针灸与内外治法合用,常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突起睛高
突起睛高是以睛珠胀痛、突起、甚至高突出眼眶为特征的急性
眼病(图43)。病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睛高突起
”、“目珠子突出”等。
图片
〔病因病机〕
1.外受风热火毒,上攻于目。
2.肝气郁而生热,夹杂风痰热毒,上攻目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起病急速,眼痛难忍,泪热常流,视力下降或骤降,胞睑、白
睛均红赤肿胀,可兼眼珠或眶内蓄脓,睛高突起,甚至可高突
出眶,转动失灵,最终可溃穿岀脓。脓蓄珠内者,可致珠塌目
盲。常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甚至高热昏迷,病情危重。本
病的辨证当分邪毒初起和邪毒炽盛:邪毒初起,除眼症状外,
每伴发热恶寒,头痛眼胀,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若
眼珠或眶内蓄脓,头痛剧烈,或伴发热而不恶寒,烦渴多饮,
溲赤便秘等,为火毒炽盛;万一出现头痛项强,神昏,面赤气
粗,舌质红绛等症,又为邪毒内陷心包之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风热火毒壅滞,所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
治疗本病的关键。邪毒入内,兼大便秘结者应兼以泻下,以收
釜底抽薪之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热火毒初起:
证候:病情初起,眼珠疼痛突起,胞睑红肿,泪岀汪汪白睛红
赤壅肿,兼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例:仙方活命饮〔74〕。
(2)火毒内陷心包:
证候:前述症状更剧,头眼剧痛,恶心呕吐,壮热神昏,面赤
气粗,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营解毒、清心开窍。
方例:清营汤〔199〕,或送服安宫牛黄丸〔85〕。
2.外治:
(1)可用葱、艾捣烂炒热以温熨。
(2)可用白芷、细辛、当归、苍术、麻黄、防风、羌活煎汤
熏洗。
3.手术:有脓者,及时以刀、针排脓放毒。
(四)临证权变
本病多为急性发作,并以红赤剧痛、目珠突出为主要特征,所
以前述方药最为常用。若系病情日久,肿硬不消,疼痛不甚,
苔滑脉缓,可按痰湿结聚,治宜化痰散结,方用消瘰丸〔175
〕
加昆布、海藻内服。兼有郁热者,更加竹茹、夏枯草、炒山
栀清热化痰散结。
〔调护〕
勿食肥甘、辛辣之品,饮食清淡。注意休息。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突起眼高外障》此眼初患时,皆因疼痛发歇
作时,盖是五脏毒风所致,令睛突出。此疾不宜针灸钩割。
……若要平稳,用针针破,流出清汁,即得平复。
初生儿目肿不开证
初生儿目肿不开证,是婴儿出生后一至三天内发生的双眼胞睑
红肿,不能睁开。或有脓样泪液自睑内溢岀为特征的急性眼病
。若能及时治疗,愈后多良好,失治则可导致失明。
〔病因病机〕
由于母体产道不洁,胎儿出产时,污浊秽毒侵入眼内,损害目
窍清纯之气,导致胞肿睛赤,脓液渗溢。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多双眼发病,初起胞睑微红微肿,一二日内迅速肿胀如桃
,不能睁开,气轮随之红赤,并有脓样泪液自紧闭的睑缝中溢
出,如勉强掰开胞睑,则见大量涌出。甚者气轮浮肿,风轮溃
烂。因眼珠灼痛,婴儿多啼哭不宁。若失治每使风轮溃烂穿孔
而形成蟹睛,甚至眼珠枯陷,导致失明。
本病的辨证并不复杂,因其为急性眼病,证情虽有轻重,但皆
属秽毒为患。发病初期,证情较轻者,多属毒入血分;甚者胞
肿如桃,白睛浮壅,泪液如脓,黑睛混浊不清或兼便结溺赤者
,又属热毒内结,腑气不通,急宜凉血通腑,内外兼治免生变
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总属秽毒攻目,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证情危重
或兼便结溺赤者,又当兼以凉血通腑,使热毒下泄,以收退赤
消肿之效。
外治法是本病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当注意与内治法合用。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热入血分:
证候:发病初期,胞睑红肿,白睛脉赤纵横,眵泪粘稠。
治法:清热凉血。
方例:生地黄散〔72〕。
(2)热毒内结:
证候:胞肿如桃,白睛浮壅,泪液如脓,黑睛混浊不清,甚或
便结溺赤。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腑。
方例:三黄汤〔17〕
加银花、连翘、地丁等。
2.外治:
(1)黄连、甘草各少许煎汁,或用三黄汤〔17〕
洗眼。
(2)熊胆0.3克,加沸水5毫升溶化,每日滴眼七、八次,重证
可增加次数。
(四)临证权变
本病初期,证候较轻者,用生地黄散清热凉血的同时,亦须加
用银花、连翘、地丁、紫草、鱼腥草等,以加强凉血解毒之功
效;若兼身热、烦躁,哭闹不宁者,则需选加银花、牛蒡子、
薄荷、柴胡、苏叶等疏散退热;便闭不通者应加大黄以泻下;
失治黑睛生翳或变生蟹睛者,又当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调护〕
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每1/2〜1小时一次,以清除眵泪。冲洗
之后再滴用上述眼药。
用以拭眼的棉花纱布等物须焚毁,脸盆毛巾应煮沸消毒,以防
传染。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眼不开》:“小儿初生眼不开者,因
孕妇饮食不节,恣情厚味,热毒熏蒸,以致热蕴儿脾,眼胞属
脾,其脉络紧束,故不能开也。内服生地黄汤,外用熊胆汤(
熊胆、黄连各少许,用滚汤淬)治之自愈。”
妇人经胎产期目病
一般眼病,本无性别差异,但妇女在行经、胎前、产后时期,
染患目疾,在辨证和治疗上则应有所不同。现将行经目痛、逆
经目赤、妊娠及产后目病合为一节,扼要予以叙述。
〔病因病机〕
1.行经目痛:经行失血过多,肝血虚亏,不能归养于目,则目
昏涩痛。
2.逆经目赤:血热气滞,经阻不行,反上逆于目,目中血络为
瘀血灌注,则满目赤涩,甚则血灌瞳神。
3.妊娠目病:多属有余之证,乃胎火妄动,上攻于目所致。
4.产后目病:产后失血过多,多属不足之证,或兼有七情郁结
,或兼头风疾患引发而致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抓住经期、孕期、产后等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关键在于辨清
虚实。目窍涩痛,且兼经行过多,常为肝血亏虚不能养目之虚
证;目赤涩痛,甚者见血灌瞳神,经行不畅,或色红量多,或
夹血块,或兼腹痛,头晕耳鸣,烦躁胁痛,月经周期提前,量
渐少而停闭不行者,属气滞血热,瘀血上逆之实证;孕期无论
内障外障,一般都由胎火上攻之实热证;产后目病有内障与外
障之不同,但不论内障和外障,多属或兼有气血不足,正虚邪
入之证。亦有情志抑郁,肝气郁滞而发者,须结合诱因和精神
状况,以及目赤眩烦、口苦胁痛、乳汁不下、胸闷太息等证情
而辨析。
(二)论治要点
经期目病的论治要点在于调经与引邪热下行,使气血调和充盈
,目病自愈;妊娠目病论治的要点在于清降胎火,热不上扰则
目病可愈,然须注意禁用耗血动胎药物,以免损伤胎气;产后
目病重,重视补益气血,即使属于感受外邪,亦应注意产后体
虚之特点,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三)常见证治
(1)经行目痛:
证候:眼睛涩痛,甚或黑睛生翳,遇月经来潮则发,月经量多
,眩晕目昏,面色㿠白,舌淡脉细。
治法:和肝养血,祛风明目。
方例:当归补血汤〔92〕。
(2)逆经目赤:
证候:经期则满目赤涩,甚或血灌瞳神,兼见月经量多,或夹
血块,舌红脉数。
治法:破血通经,泻热凉血。
方例:通经散〔195〕。
(3)妊娠目病:
证候:孕期眼发内障或外障,心烦不安,口干咽燥,渴喜冷饮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安胎。
方例:保胎清火汤〔164〕。
(4)产后目病:
①气血两亏:
证候:产时出血过多,遂发两眼干涩,视物昏花,头晕耳鸣,
气少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生津濡目。
方例:熟地黄汤〔253〕。
②肝郁气滞:
证候:产后情绪抑郁而起,目赤眩烦,口苦胁痛,乳汁不下,
脉眩。
治法:疏肝和营。
方例:逍遥散〔184〕。
(四)临证权变
前属证治,仅是大略言之,临床实际要复杂得多。如经期目病
,亦有肝郁气滞引起者,须用逍遥散疏肝理气;眼病若还兼吐
血、衄血,又可与经行吐衄相参论治。妊娠目病胎火为患者虽
多,但若兼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等,则不为胎火
而属血虚,可用胎元饮〔165〕补脾益血;产后目病更为复杂
,当须详辨:初产恶露不尽时患目病,即使为虚证,亦不可纯
用滋补之品,须合用生化汤〔69〕随证加减。产后感受外邪
而患目病,又当将熟地黄汤〔253〕与加味调中益气汤〔80
〕
合用以补气血,疏风邪。另外,经、胎、产后诸期目病的治
法方药,亦可通用,只要方药符合眼病的病理机制即可。
〔调护〕
经行、胎前、产后患目病者,应注意多食富含营养之食品,但
应忌食辛辣炙煿、酒浆厚味;应调理情志,避免气怒;产后勿
过度用目。
目痒
目痒是以眼睛内外奇痒难忍为特征的眼病。古医籍中或称“痒如
虫行”(《证治准绳》)、“痒极难忍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痒极难任”(《世医得效方》)等。若目中偶尔作痒,
或因外障眼疾导致者,不属本病证范围。
〔病因病机〕
目痒多缘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最易犯目。风性善动,流窜于
目络,致气血失和,故令目痒。风邪之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1.风邪外束、经络受阻。
2.脾胃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致风热湿上攻于目。
3.肝血虚亏,血虚生风,虚风外扰于目。
4.火毒等邪犯目邪退火息,气血得行,脉络畅通而痒。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证外观端好,视力如常,唯眼内或两眦作痒,或痒如虫行,
甚则奇痒难忍,但目无红赤湿烂诸证。临床应主要辨明风邪之
内外虚实:发病初期除两眦作痒外,一般无他症,偶有泪出,
脉浮者,属于风邪外束;兼眵多胶粘,胞睑沉重,白睛黄污者
,当属脾胃湿热而受风;眼痒不已,时作时止,痒势较缓,或
兼头晕眼花,面白舌淡,脉细而弱,则属血虚生风。
目痒一证,根据其痒的轻重程度和性质不同,对眼病的诊断、
治疗、预后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例如眼无病而作痒,则多为
眼病之先兆症状;在眼病中期症状进展而作痒,为眼病加重之
象;经过治疗后症状减轻而作痒,则为眼病将愈之征。临证时
宜仔细辨别。
(一)论治要点
目痒一证的治疗,关键在于祛风。风邪有内外之别,外束之风
以疏散为主;兼脾胃湿者,清热除湿而祛风;血虚生风者,养
血而熄风。配以祛风药煎水外洗,则目痒可愈。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风邪外束:
证候:目痒不休,眼部多无形症,偶有泪出,脉浮。
治法:祛风散邪止痒。
方例:驱风一字散〔124〕。
(2)脾胃湿热,兼受风邪:
证候:眼内奇痒难忍,眵泪胶粘,胞睑沉重,白睛黄浊。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方例:除湿汤〔172〕。
(3)血虚生风:
证候:眼痒势轻,时作时止,外观端好,形体不实,或兼头晕
目昏,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熄风
方例:四物汤〔64〕。
2.外治:用胆草、防风、细辛、甘草煎水外洗患眼。
(四)临证权变
本证初起,一般祛风止痒即可,但痒甚难忍者,可加藁本、白
蒺藜、僵蚕、菊花、蝉蜕、乌梢蛇等,以加强驱风的作用。对
体质较弱者,可改用人参羌活汤〔10〕加减化裁,脾胃湿热
兼受风邪及血虚生风者,均可选加蔓荆子、白芷、地肤子等祛
风药,以增祛风止痒之效。
若属邪退火息,气血得行,脉络通畅作痒者,一般不须服药,
痒甚者亦可用广大重明汤〔14〕洗眼。
〔调护〕
目痒时可用干净之细绢轻轻揉拭,不可用不洁之手用力揉擦;
忌食辛辣燥腻之品,勿吸烟饮酒,以免加重病情。
复习思考题
1.热泪和冷泪在症状上有何不同?
2.如何对流泪证辨证论治?
3.简述麻毒攻目的辨证论治。
4.试述疳疾上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5.扼要叙述疳疾上目的治法。
6.疳疾上目的调护应注意些什么?
7.侧目斜视的临床特点如何?
8.试述侧目斜视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9.何谓突起睛高?
10.试述突起睛高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11.简述初生儿目肿不开证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12.简述经行目痛、逆经目赤、妊娠目病、产后目病的辨证施治
规律。
13.试述目痒证的治法与方药。
14.简述目痒证对眼病的诊断、预后方面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